村上春树有本散文集叫《当我跑步时,我在跑什么》,一直想找来翻翻但却一直没有心境。

想看一本书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书的内容、作者,或者曾被某名人推荐、曾被某名人倾力吐血推荐,又或者哪段时间心情不好了,心情好了,也会想假惺惺地想找本书来美其名曰安放情绪。

不过我想看这本书的原因却很单纯,只是因为它的名字。

当我跑步时,我在跑些什么。

长久以来我也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从重庆到北京,从北京到深圳。

仔细回想关于跑步这件事的起点,大概是在大一时的某次聚餐,听到一个老乡学长说他为了参加重庆马拉松每天都去学校老操场跑十圈,当时特别震惊于他说这件事时极其轻描淡写的语气,让我恍惚以为绕着400米跑道转十圈对于他来说就像喝水吃饭一样稀松平常,而当时弱如菜鸡的某人觉得这十圈就算用走的应该也会很累吧。于是为了印证实际体验是不是像卖家秀一样自在从容,这个某人也决定试一下,在重邮那个边缘都是青苔的老操场,从最开始的六圈,八圈、十圈、一直到十二圈。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容易猝死的坚持:最后一圈只能超越别人,不能被人超越,以至于每到晚上十点半,跑道上总会看到一个没有任何形体美感的人在喘着大气狂奔,像疯子一样。记得即将离开重庆时的记录是十五圈的样子,只是在求学生涯的最后那几年,却再也没有遇到合适的场合轻描淡写地说出这个数字了。去年回去学校时走马观花地又路过那个老操场,雨后,晴天,有人在踢球,也有人在绕圈散步,青苔依旧茂盛,话说重邮的物业经费好像总是辣么紧张。

在北京的三年里换了三次住处,感觉自己从来没有被这个城市接纳过,而主观上也从来没想过要去融入它。在最后一个住所居住的两年时间里,在社区的旁边,京张铁路正在如火如荼地准备为冬奥献礼,沿着新建的路基,可以从西二旗跑到上地再折返到回龙观,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和不同的人,我谨慎地根据空气质量确定能跑步的日子。与水泥路基相平行的就是北京IT圈尽人皆知的地铁十三号线,印象里好像无论多晚出去跑,透过车窗看到去往西直门的地铁里总是没有座位。有时也会一边跑一边看着列车缓慢地驶出西二旗站,看着迎面驶来的列车进站,看着自己被一节一节车厢慢慢超过,偶尔当两辆相反方向的列车在目力所及的某点交汇时,会有一种时空在此交错而我是匆匆过客的感觉,在这样的背景映衬下,时空交错之间,很多难题会自然而然被解答,而新的难题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来到深圳一年,想出去跑步终于不用再择良辰选吉日了,所谓择日不如撞日,因为这里的空气一直很好。而且,仿佛来到了一个以效率著称的城市之后,所有的事情就都变得非常容易量化了:跑了270公里,退役了一双鞋,喝完了十二盒宝矿冲剂,认识了北二三四五六七路,记住了这个工业区内三家便利店的位置,知道了如果按照最长的路径沿着这里跑一圈的距离大概是2.5公里,8公里的最快圈速是3分半最快均速是4分钟……似乎所有的这些数字都在跳起来告诉你说这里是理性的、功利的,甚至有时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但是,我还是怀疑是否这所有事情真的都可以被轻易量化。

前几天收到某司offer,如果接受,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又要去到另外一个城市选择另外一条跑道了,不知道在那里的环境如何,能遇到谁,会想些什么。

到这里,又想起禅修中那句劝人放下执念的“未来心不可得”。

但,我佛:

如果每个人都只是时空的过客,那么三年后,五年后,十年后,自己会跑在哪里,路上又会有怎样的风景。

关于这个问题,我仍然想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