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的夏天,我抽出两周时间搞了这个site,想尽量记录一些生活的琐碎。

到目前为止,也不知道初衷是否达到,只是瞎写了一些东西,然后写着写着突然发现要过年了。

所以这是农历新年前的最后一次瞎写。

我所理解的节日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从小到大都会被两个时间体系支配着。

这两个体系各有分工:一个负责日常起居,与世界接轨;另一个负责敬神祭祀,与祖宗接轨。

这样想来过日子这件事还是挺复杂的,然后推广开来发现,对于每天都需要遵循的各种生活规则,稍微推敲一下都会或多或少给人细思有些恐的赶脚。

不过复杂归复杂,人,可能还是需要用特殊的时间或事件去标记生活的,只是二者的区别在于值得被标记的事件可遇不可求,而时间如节日却只需要等待就好了,只要努力撕日历,它一定会到来。

所以,我所理解的节日,就是将生命的大循环分解为若干小循环,世纪周转,生肖轮回,年代变迁,又过年了……人们总是需要给自己创造一些盼头,才不至让原本无聊的生活变得加更无聊。

而对于搞仪式这么有仪式感的事,大家也恰好总是乐此不疲,兴奋地转场于一个又一个人生小舞台。

过年才算过年

我自己对于“如何才算过了一年”的认知一直很分裂,但无论如何,“元旦和大年初一不能相提并论”的觉悟还是有的。

这差异就像同样是说新年好,元旦时说的祝福感是60%,而大年初一就到达了100%。那40%差在哪?只有中国人懂。

就像元旦放烟花一般是政府行为,而春节放烟花永远是民间行为,元旦那帮人呢?回家放烟花了呀。

就像每年春运如不出意外都是在一月一日之后开始。

与家有关的琐事二三

很幸运,小学学校就在村里,从教室里的座位到家里的写字台,直线距离不超过500米。但是对小时候的自己来说,近却变成了困扰:无论刮风下雨下冰雹,都没有迟到的理由;而这样的距离,也为老师家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老家话管回家叫“家走”,记得初中的某个英语老师说这句话是倒装句,我对此深信不疑到现在。

高中开始住校,两周放一次大假。“从现在开始,你们回家的次数会越来越少,且行且珍惜”,高中某个英语老师如是说。

大学跑去重庆,回家需要坐火车了,为打发时间,一群老乡在火车上聊各自积攒了半个学年的轶事,但因为旅途时间太过漫长,轶事的库存一般到石家庄之前就已经光了。

回北京工作后,回家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骑车,火车,汽车,顺风车,黑车……

……

虽然待过的地方不算少,但我有一个近乎执拗的坚持:不会管任何临时的住所叫家。

后来秦昊在歌里说

对我来说,somehow,是这样的。

更希望自己能够年年无虞

昨天去山上骑车,发现好多地方都挂了小红灯笼,感受一下:

话说这种畸形门上挂灯笼的样子总是让人感觉怪怪的。

最后玩一个文字游戏:

其实,比起年年有余,我更希望自己能年年无虞。

学佛的讲三心不可得,无所谓希望难忘失望渴望,也不要管他“可爱可敬可恨可惜”。

明年的事情,明年再说。

那么,今年就到这里了,封笔咯,此刻请自行脑补难忘今宵或啊朋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