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部电影,《地久天长》,琐碎写下一些感受。

当看一部三个小时的电影变成奢侈的事

没看之前先留意到时长,当发现这电影片长将近180分钟时,其实心里是有点犹豫的。因为花这么长时间看一部电影对于最近几年的我来说实在是有点奢侈,奢侈的不是时间,是精力。我越来越觉得看电影本身实际上是一件很耗神的事情,现在的自己也是越来越难地去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某件事上了(诶?这会跟年龄的增长有关系吗?不敢细想,好可怕…),甚至对于大家都约定俗成的90分钟尿点片,我都会觉得时间太长,若不是坐在电影院里,一定会用快进键把时长控制在1小时左右。

对于我来说,如果不能和电影里的故事与人物共情,就会因为总是出戏而使整个观影过程变得很折磨,反之,一旦陷入到影片营造的情绪中,又会许久都拔不出来,也会很折磨。我想,这应该就是名副其实的矫情吧。

但是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长对于导演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恩赐,有了时长保障,就会有足够的时间&空间灵活度去布置故事。我想不用在电影中间突兀地穿插黑底白字的“XX年后”的画面,对于一个导演来说应该是一件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我一直都认为如果单独考虑时间维度的话,三个小时的片长足以把一部平庸电影变成一部好电影,把一部好电影变成一部经典电影,把一部经典电影变成一部伟大电影…

说回电影本身

影片讲述患难与共的两个家庭因为一场有隐情的意外被迫疏远,他们在时代洪流下历尽伤痛与不安,人生起伏跌宕,最终选择面对真相,坦荡向前的故事。

年轻的刘耀军和沈英明两家人本是挚友,两家儿子沈浩和刘星在郊外嬉戏中,耀军的儿子刘星意外身亡,此事彻底改变了两家人的命运。刘家夫妇远赴南方。多年后,容颜已老的他们再次相聚,隐藏的真相终将因为年轻一代人的坦荡而揭开。岁月流逝,生命滚滚向前……

——from 豆瓣

对于我来说,一个电影能把故事讲得完整就已经及格了。

《地久天长》是这样的电影。

但也只是及格了。

过程中能感觉到导演的克制,也能感受到他想凭借那个特定时代跟特定背景去表达点什么,却没有把过多的笔墨放在对于特定背景和特定制度的批评上,当然,用好听的话说是克制,用有文化一点的难听话说就是隔靴搔痒。我以小人之心揣度之后得出的结论是王小帅这货既想去外国电影节拿奖,又想在国内捞一笔。而且这两件事情是有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的,其心可诛。

一些台词的话剧风格太浓厚,很容易让人出戏。所幸我还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尾巴,我觉得一些对白不会是从那个时代和那个阶层的人口中说出的话。

另外电影实在没必要用时空穿插这种叙事方式,画蛇添足。这样一个平铺直叙的完整故事,如果已经预设了三个小时的时长,就像上面说的,正常顺序叙事就已经能把一部电影提升一个档次了,非要玩这些花活儿,这是对这个电影本身没信心的表现吗。

王源同学在电影里演一个叛逆的孩子,然后被一票人说成是一个乖乖男孩对于自身人设的突破,我十分膈应这种顾左右而言他的说法,作为一个演员,难道不是终其生涯都在每个角色中自我突破么。演技不好就说演技不好嘛,突破了半天不也不是不好嘛…讽刺的是,后来爆出的他在餐厅抽烟的新闻也算是告诉了那票人其实这孩子是本色出演。

还有杜江,演得什么乱七八糟的。

说说电影之外

作为一个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里的孩子,我对于计划生育这件事其实并没有什么感觉,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甚至不能理解为什么美国人总是说计划生育是一个严重侵犯人权的恶政策。思维的惯性是可怕的,等我终于明白这政策和政策背后的故事与细节之后,我仍然不能过多地去感同身受。可能是因为我身边并没有发生过被强行拉去打胎这样的恶事吧。

当然,“没发生过”也可能是因为我自己的无知与单纯。

后来也问过父母,如果没有这个的话,我会不会多几个兄弟姐妹,从他们含糊其辞的话中,我似乎听出了一些明确。

每个人都是某个时代的产物,就像从计划生育的角度看,我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一样,只不过我是那个时代名义上的产物,而父母却是被实实在在塑造过的一代人。

处在特定阶段的人会看不清这个时代的流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会作为这个时代的产物而不自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啊,在时间的洪流里,一个浮游是不能左右自己的方向的,它只能被裹挟,被抛弃或者被加速灭亡。

如果事实如此,我觉得用一生的时间完成活着这件事足矣。

毕竟,地久天长太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