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字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功能测试帖。

说来讽刺,建这个博客的初衷是为了写字的,但是一路折腾下来,到目前为止早已把当初那些写字的欲望消磨殆尽了。

更讽刺的是,作为博客的开篇,我现在得强迫自己写一些(我自己)看起来还过得去的文字。

此时此刻是2019年高考结束的时间,正好有这样一个引子,然后抓着回忆的线顺藤摸瓜似乎比较容易。

只记得那年的数学卷很难

2011年我参加高考,关于那次考试的记忆已经非常模糊了,印象里那年的数学卷很难,考完走出考场,目力所及的表情都是苦瓜状。

可能是为了方便管理,全县所有的考生被分散在县城里的几个中学考场里考试,所以我们这些乡下的孩子不得不在考试期间也住校,记得那天从考场回到学校后,我们几个男生各怀心事地四处游荡,突然有人提议说教师宿舍楼通往天台的门没锁,于是大家一拍即合地跑去楼顶天台放风。

我们在楼顶看着夕阳,对于考试,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的怨气想要发泄,但是还没来得及骂娘就被刚好从楼下经过的班主任一声断喝:“你们给我下来!”,结果几个人还没来得及当烈士,就先当了壮士。班主任当时一定以为我们考完数学绝望到想跳楼。不过和我们朝夕相处了两年的他显然大大高估了我们对于考不好这件事的态度和考不好就跳楼这件事的决心。之后发生了什么早已忘记了,只是下楼后看到班主任摊坐在路边的样子,至今记忆犹新。我当时一定不会想到,在那场所谓改变一生的考试中,多年以后只记住了这样的一个场景。

后来每次想起这一劫,我都会想到《笑傲江湖》里岳不群猜忌令狐冲偷学林家剑法的桥段,你看,岳将令抚养长大视如己出,却从来无法理解令不是能行出偷学师弟家传剑法那般不磊落之事的人,某种程度上我跟令狐冲的困惑应该是相同的。不过这两件事着实没有什么可比性,完全是出自我自己无趣的意淫。

最后,我爱我的班主任李老师和高一的班主任赵老师。

我考上的到底是啥学校

由于数学考得奇糟无比,糟糕到比我最悲观的估计还要低大概30分,就算其他科目都发挥正常而且英语比预计多考了10分,最后的结果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拿着这个分数去填志愿表无论如何也说不上容易,尤其对于刚考完试一脸懵逼的我来说更是如此,好在报志愿本身不需要考试,甚至还可以求助场外观众。家里人(主要是大哥跟二哥)根据目前他们所在的行业分别给我建议,大概分了两派——电力派和电子派,区别在于毕业了是去发电厂(大哥跟刘慈欣那种)或去IT公司(二哥那种),于是我更加懵逼地把两方的建议全填到了志愿表里,最后在两派的双向选择下,我被电子派截胡。高考之后的那个夏天是怎么过的?也完全想不起任何细节了,无非就是漫无目的地放空和没有压力的疯玩而已吧。

不过我总是很难理解老家的一些所谓习俗,比如考上大学就要被亲戚朋友派红包,我觉得这种事毫无意义。至亲的亲人就不用说了,他们从不会以红包的方式给你零花钱,而那些似远似近的所谓亲朋就会比较尴尬,因为给红包的人不一定真的愿意给,收红包的人也不一定愿意收。这样你来我往地推辞几个回合之后,整个过程就会很容易演变成车祸现场。记得有一次在奶奶家的饭局上,再一次经历车祸现场后,大家开始吃饭聊天。突然,一个亲戚问我:“你考上的是啥学校?”,我如实回答,他再问:“啥学校?”,我再答,在他第三次问出“啥”之后,我没再说话了。后来的对话已经记不清,只记得当时他当时脸上那复杂的表情,似乎在告诉我这个他从来没听说过的学校配不上他的红包。后来也有某个长辈以非常复杂的态度将我的成绩放到其他所谓重点学校去比较,然后毫无根据地说这分数在某某学校也就是XXXX名的水平balabala……对于这些,我早已习以为常。前几年甚至因为无聊,我还盘点了一下,发现自己的高考分数在所有亲朋好友家的孩子中排在倒数第二!如果单论成绩,我是家族群里倒数第二个loser,这是多特么痛的领悟!没办法,身边的环境就是如此险恶,所谓“别人家的孩子”,远的在天边,近的都在我们家亲戚里。所以从小时候开始我妈教育我时的素材才能信手拈来。

虽然那个夏天只记住了这样的无聊事,但我从来没有因此而困扰,别人是否看低你,是他们的自由,当然也因为那时的自己还不够好。虽然到现在为止,也从没觉得自己有足够好过,但我也并不会因为不够好这件事本身而困扰。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在这方面的感受变得越来越迟钝,人亦越来越惫懒。

况且人生在世,活着目的从来都不是为了要去证明什么那么狭隘,不是么?

从hello world开始

上大学之后,整个人的状态依然是懵逼的,而且这种懵逼一直持续到大一结束,那时每天基本都是宿舍教室食堂的循环,不逃课也不听课,放假了不会在宿舍睡一整天也不会早早起床去干点什么,偶尔去图书馆但不会泡在图书馆,没有好好学习也没有完全不学习,总之那时的状态就像是生活没有了支撑一样,一副浑浑噩噩的样子。之前一直觉得自己从没体会过所谓“迷茫”的感觉,现在想想,那段时间的自己应该是真正的处在迷茫中而不自知吧。

直到大二,我开始寻求改变,我告诉自己,虽然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一定要做点什么。于是开始接触本来应该在大三专业课才会学的微处理器,而这个节点是我所学专业的必经之路。那时整天拿着二哥送我的一套飞思卡尔板子研究,还没完全研究清楚,就发现有一个重庆市内的大学生单片机设计比赛,于是就拉着同学去报名,我们顺利通过了初赛和复赛,后来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不成熟的参赛作品,那是一个无线记分系统。在一个下着雨的周末,我们抱着它去参加了总决赛,评委们在我们的展示台前不置可否地看着我们演示作品功能,然后不置可否地离开。不出意外地,我们最终没能拿到半个奖,就像周杰伦歌里唱得一样。不过参加这种比赛就像嗑药一样,某种程度上会让人上瘾。后来或自己或合作的参加了一些比赛,也算用这种方式度过了一段本来应该很难熬的时间。现在回想当年抱着作品去上海参加比赛,因为同伴长得太像不法分子而在地铁里被警察盘查,这体验也算是人生中独一无二了。

大三找到了一个实验室打工,每天做着一些有的没的的事情,接的项目系统地跟了几个,后来也都以不了了之告终。只记得那时的自己对未来要干什么这件事依然没有概念。想来想去,那就学学除了芯片编程之外的其他编程吧。编程圈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所有程序语言的入门都要从在屏幕上打印出一个“hello world”开始,至少所有能称之为教程的书里是这么安排的,所以大三的那年,我在实验室里用不同的编译器,用不同的语言,认真遵循不同的语法规则在屏幕上打印出了N个相同的“hello world”。但是很不幸,我对所有的开发语言的学习都是从hello world开始,也基本结束在这里,因为我发现自己对每种语言的的语法规则都极其不适应,也不愿意去适应。现在想想,当年之所以没走无论是底层还是顶层Coding这条路,可能是因为自己内心排斥这些强规则性的东西,但是直到现在我还是没搞清楚更具体的原因。这可能跟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因为各种原因,从小到大我都生活在各种规则之中,但从小到大我也在试探规则之内的可行性,询问规则之外的可能性。这些所谓规则可能是明确的,模糊的,约定俗成的,或者身边所有人都认为应该如此的……一路走到到现在,我深知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个所谓根正苗红三好学生式的孩子,也不是一个在所有规则的底线处徘徊试探的孩子。我只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并尝试把某些想法变成现实的孩子。

嗯,虽然跑题了,但重点是,我还是个孩子。

Aloha

不管真的假的,上一回大学总是要考几个证书,目的非常单纯:写简历上。但是和我本专业相关的证书很少,于是看了看隔壁计算机专业有什么可考的,诶?网络工程师好像还行,简单还贴近生活,就是它了。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我应该还不会修改Windows系统的IP地址,关于如何得出网络简单&贴近生活这样的结论,答案只有当时的自己知道。然后就开始找资料学习,准备考试,一直到考试结束,整个过程都很顺利。而且我惊讶地发现过程中自己竟然没有感觉到如同“printf “hello world”;”那般的无趣,这真的是前所未有的体验。从那时开始,似乎就已经决定了以后要走的路。果然,后来考研、毕业、工作直到现在,我真的走在这条路上。

“Aloha”是夏威夷群岛土著人的方言,大概是“你好”的意思,我是怎么知道的呢?应该是准备考研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个外国人写的《计算机网络》在介绍关于二层的碰撞检测协议时引出了一个原始协议,名字就叫Aloha,这个协议在1968年由夏威夷大学提出,现在早已被更高效的碰撞检测机制替代。当时为了让夏威夷群岛实现无线通信,他们基于Aloha搭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二层无线局域网,过程中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小故事,不过更具体的描述早就忘记了,只是当时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挺有意思。网络协议千千万,一个早已废弃的协议一般不会被人特别记住,估计像我这样无聊的人也不会多。

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人生的很多个重大事件都是在某个微风和煦的午后以你不自知的方式悄然决定的,我觉得这种不痛不痒的话特别扯,甚至不如心灵鸡汤和成功学来得实在,因为它不能给你当下和未来人生任何有意义的指引,又像作者用笔栓了根鱼线在钓读者的代入感,十足地抖机灵。

不过扯归扯,如果把它当作纪实文学来看的话,还是挺有道理的,因为事实就是在某个云淡风轻的日子,懵逼的自己在志愿表上潦草写下的那几个字,每一笔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人生轨迹。在另一个可能也是云淡风轻的日子,又决定不再Coding而转行网络,而这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自己未来赖以谋生的“手艺”。后来我一直都会设想如果当初不这样的话会如何,自己当时去了电力院校会怎样呢,会不会现在已经在体制内当差并在老家结婚生子买车买房考虑要二胎了呢,因为身边就有这样活生生的模板。要是还在Coding呢,此时是不是在西二旗或五道口或望京挤地铁?但好在这些都不能假设,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没法评价自己没有体验过的生活方式。唯一能判断自己对当初的决定是否后悔的标准,是自己是否喜欢现在所过的生活。如果再有一次机会去选择,你会不会心平气和地说:“Of course,yesterday once more”。

我想自己的回答是肯定的。

公司最近买了一些新书,我无意间发现了当年读过的那本《计算机网络》。翻开书,看到关于Aloha的章节和与之有关的故事,恍如隔世。